“大家好,我们汇报的主题是吴语及方言传承图谱和数字保护,这是我们小组编写的方言识别代码……”
“我们从工商业文化角度探究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的联系,这是我们制作的APP‘何以汇·江海’……”
“我们的研学主题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传统文化展馆沉浸式互动体验,首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当无锡“太湖明珠”的温润底蕴,邂逅上海“东方明珠”的蓬勃活力,一场关于科技与人文交融的青春奔赴,正悄然启幕。2025年7月1日至7月4日,“融汇‘三珠’,智行未来”联合研学项目第一阶段“无锡-上海”篇正式启动,40名江南大学和上海大学的学子以“科技 + 人文”为羽翼,完成四天的沉浸式研学之旅。
“融汇‘三珠’,智行未来”研学项目是上海大学、江南大学首次联合举办的创新活动,项目跨越两校三地,以融汇“太湖明珠(无锡)-东方明珠(上海)-东方之珠(香港)”的主题脉络,致力于共建“无锡-上海-香港”文化走廊,践行科技与人文融合创新的理念。通过学术研讨、文化展演、产业创新等多元交流形式,项目锚定前沿产业与未来技术,为青年学生搭建探索创新、对话时代的成长舞台。项目分两阶段:第一阶段为参访“太湖明珠(无锡)-东方明珠(上海)”,两校各20名学生参与并分组研学,本阶段已于7月4日圆满结束;第二阶段为参访”东方之珠(香港)”,两校将通过小组和个人汇报展示选拔第一阶段中20名优秀学子参加,其中上海大学和江南大学各10名学生。项目由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江南大学智能制造学院(君远学院)、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共同主办,并得到了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的大力支持。
开营启幕:青春奔赴,共赴新程
7月1日,“融汇‘三珠’,智行未来”研学项目开营仪式在江南大学江阴霞客湾校区智能制造学院(君远学院)翔千厅内举行。上海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竺剑,江南大学智能制造学院党委书记王冰,上海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青云书院执行院长丁佳蒙,江南大学智能制造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静等领导嘉宾出席,见证两校学子的青春启航。竺剑致辞,期望两校学子在沉浸式研学中深化文化认同,在跨学科、跨地域实践中激发创新思维。王冰、竺剑共同宣布研学项目正式启动并向学生代表授旗。江南大学王家芸、上海大学王欣颖分别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表达了对参与此次研学机会的珍惜与期待,承诺将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此次实践。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教师、辅导员张旭解读研学调研要求,为后续研学锚定清晰方向。随着仪式的圆满落幕,来自两校40名优秀学子组成的研学团队,正式踏上了一场融合智造前沿探索、地域文化感知与协同创新实践的成长之旅。
竺剑发言
张旭发言
学生代表发言
王冰、竺剑为学生代表授旗
专题一:大国重器,解码科技硬核力量
从超算中心的算力轰鸣,到深海装备的奥秘探索,再到航天科技的苍穹逐梦,“融汇‘三珠’,智行未来”研学团亲历国之重器,触摸创新脉搏。
踏入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神威·太湖之光” 超级计算机的算力轰鸣,似在诉说中国科技的硬核实力。在这里,研学团见证 “国之重器” 如何以超强算力,为科研攻关、产业升级按下 “加速键”。从气象预测的精准推演,到生物医药的分子模拟,超级计算赋能千行百业,让学子们直观触摸到科技前沿的温度。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我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水下航行器等领域的“国之智库”,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发历程,到水下智能装备的前沿探索,每一项成果都彰显着“海洋强国”的使命担当。学子们聆听科研故事,在深海逐梦的征程中,读懂科技报国的深沉力量,厚植产业报国的思政情怀。在上海航天八院,研学团沉浸式感受航天科技的魅力。从运载火箭的总装测试,到卫星载荷的研发调试,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航天人的智慧与坚守。“航天报国”的精神火种,在学子心中悄然播撒,大国重器的震撼,化作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刻领悟,激励青春力量奔赴“星辰大海”。
专题二:名家讲坛,聆听时代回响
江南大学原副校长、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理事王武教授以《文化与科技双螺旋共舞》为题,深刻阐述了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如基因双链般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为学子们构建了理解现代社会发展的宏大坐标。著名主持人曹可凡先生则从《家族与城市:从无锡到上海——五代人的一百二十年》的家族史切入,以生动的个人故事描绘了近代以来无锡与上海两座城市在时代浪潮中的紧密联结与人物变迁,让在场师生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与厚度。
从王武教授揭示文化与科技交融的“双螺旋”发展密码,到曹可凡先生以家族百年史折射锡沪双城变迁的动人画卷,两场思想盛宴为研学团学子构建起理解发展的宏大理论坐标与感知历史的鲜活人文镜像。
王武教授讲座
学生提问
曹可凡先生讲座
专题三:名人足迹,追寻先贤精神
循着先贤的足迹,研学团学子们探访了钱穆钱伟长故居。在青砖黛瓦、书香满溢的庭院中,大家静静体悟国学大师与科学巨匠的家国情怀和治学精神。随后,研学团来到严家桥古镇,参观了唐氏文博馆。馆内有丰富的展陈,特别是锡剧展厅,生动再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唐氏家族对乡土文化传承的贡献。学子们在吴侬软语的戏曲声中,领略了江南水乡别样的文化风情。
参观钱穆钱伟长故居
游览严家桥古镇
专题四:文脉传承,感悟工商精神
探寻城市文脉是本次研学的核心环节之一。研学团学子们深入走访了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无锡孕育了独特的工商文化。馆内详尽地记录了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为代表的民族工企业家们“实业救国”的奋斗历程和卓越智慧。从纺织机具的轰鸣到商业版图的开拓,一物一景无不诉说着江南工商精神的源远流长。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历史知识的学习,更是一场关于企业家精神与时代责任的深刻洗礼,激励着当代青年思考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创新创业的辉煌。
此外,学子们还深度体验了南长街的运河文化,感受了“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独特魅力。行程从无锡延伸至上海,大家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参观了与剑桥大学合作的“自然魔法世界”特展,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进一步拓宽了国际视野。
参观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
游览南长街
参观“自然魔法世界”特展
专题五:智慧校园,碰撞思想火花
从历史文脉走向现代校园,学子们先后走访了江南大学与上海大学,感受顶尖学府的魅力。在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大家在崭新的图书馆和智能制造学院大楼里,感受前沿科技与智慧学习的氛围;之后前往蠡湖校区参观了江南大学校史馆,回顾了其百余年的办学历史。
参观图书馆
参观智能制造学院
上海大学的参访,则成为一场“科普火花”的碰撞之旅。在上海大学博物馆,丰富的馆藏不仅展示了学校的学术积淀,更呈现了科研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在工训中心,学子们亲身参与了指尖陀螺的制作,沉浸式体验了工科的乐趣。在焊笔袅袅的松香气息中,感受着电路板的温度,亲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作品。当指尖陀螺在手中闪烁旋转时,大家不仅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对“工科”的动手实践的直观魅力有了最深刻的理解。
参观上海大学博物馆
在工训中心制作指尖陀螺
本次研学项目汇聚两校40名学子,以促进深度交流与协作创新为目标,精心设置10个跨校际研学小组(每组由2名江南大学学生与2名上海大学学生组成)。在结营仪式的高潮环节,各小组聚焦 “科技赋能的文化传承新范式” 这一核心主题,进行了精彩纷呈的成果汇报。汇报内容深度融合了沿途参访的所见、所闻、所思,展现了青年学子对科技前沿、文化根脉及其互动关系的深刻洞察。全体成员共计撰写了逾万字的高质量研学报告,系统梳理了学习心得、调研发现与未来展望,为本次“融汇三珠·智行未来”之旅留下了扎实而丰硕的学术印记。
答辩汇报
结营仪式上,江南大学智能制造学院党委书记王冰总结各组汇报内容并回顾训练营的行走足迹,充分肯定了各小组的表现,指出各组选题兼具深度与独特视角,汇报内容勇于剖解问题机理,展现了突出的交融性与应用性。最后,她以“三个学习”寄语研学团学子:一学先贤精神引领,二学师长治学风范,三学同伴闪光品质,勉励学子们以此实践为起点,持续深化科普合作。
王冰点评
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东高度评价各小组汇报成果,并以一场微讲座升华研学内涵。 她向学子讲述爱国实业家唐翔千先生所在的唐氏家族捐资助学、心系桑梓,以及无锡王氏家族的杰出代表人物在改革开放中贡献卓著的动人故事,生动诠释了一脉相承的爱国爱港情怀及其历史传承。面对在场学子,她深刻发问“青春如何不负?青春在哪里用力?青春怎样出彩?”,勉励学子在老前辈精神的指引下,珍惜江南这方热土提供的成长机遇,勇敢解答时代赋予的“青春三问”,以爆发性的知识增长和实际行动不负韶华。
陈东发言
合影
以下为部分同学本次研学的感想
上海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2024级机器人工程专业本科生
沈向阳
这次研学之旅让我受益匪浅,在无锡和上海两地的实践和参观中,看到了传统文化和科技的结合,而跨校小组合作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不同的东西,从曹可凡教授的讲座,让我明白了家族的涵义。结营不是终点,亦是新的征程。
江南大学智能制造学院(君远学院)
2024级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本科生
宋梓涵
通过参加“融汇‘三珠’,智行未来”研学项目,我走过无锡的人文故地与上海的科技前沿。在钱穆故居,我触摸历史。于上海航天八院,我感受创新。我在小组协作中见证文化与科技的碰撞,更明晰青年在传承与创新中的责任。
江南大学智能制造学院(君远学院)
机械工程专硕2401
张裕
从钱穆、钱伟长故居到严家桥,从上海航空八院到钱伟长博物馆,我们领略到的是不断发展和交融的江南文明,无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传统人文,还是近年来不断变革的科技创新,都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两地的融合脉络,带给我们青年人的是经久不衰的文脉传承,研学之旅让我们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上海大学文学院
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王欣颖
这次研学中我影响最深刻的是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中船重工702所、上海航天八院等等科研领域的重要单位,作为一名文科生,我在实践中切实感受科技发展的力量,从这些科研工作背后深深感受到人类最大的可能就在于打破不可能,科研人为更多的星星,为更遥远的星河不断奋斗。王勃说:“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我说:“文化溯源,察自我之可能。”科技与人文的交汇之光在本次研学中熠熠生辉!
本次“融汇‘三珠’,智行未来”上海大学、江南大学联合研学项目,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成功打造了跨校研学标杆。在”无锡-上海“的研学之旅中,40名两校学子在跨越超算中心、研究所、名人故居、工商博物馆、智慧图书馆等科技人文场景的深度实践中,完成跨学科协作,实现了从知识吸收到创新输出的能力进阶。接下来,研学项目即将迎来香港深度研学行——20位从第一阶段脱颖而出的优秀学子,将于8月底启程。行程精心设计,从深圳科创前沿启航,深度探访香港这颗“东方之珠”的多元魅力:在香港科学馆与历史博物馆触摸科技脉动与城市记忆,于西九文化区沉浸感受古今碰撞与中西交融的艺术盛宴,在顶尖学府香港中文大学开展学术研讨与成果展示。学子们将结合自由调研,深入感知这座国际金融中心的活力与底蕴。
展望未来,江南大学和上海大学将持续深化“三珠融汇”理念,联动香港高校,推动长三角与粤港澳青年在更广阔的跨地域实践中携手,共探科技人文深度融合的全球化创新路径,开启协同育人与文明互鉴的新篇章。
来源:公众号“智造江南”